Daniel Prado剛結束他的演講,便回到AECOM主題展館準備接受我們的專訪。原本約定1小時的訪談時間,因為50分鐘后他還有一個遠程項目會議,所以只能把訪談時間控制在40分鐘。
未來辦公對AECOM的關注并非來自他世界500的地位,以及眾多大型的基建項目,而是源自他們對辦公研究與辦公空間策略的深刻見解與思想產出。
2021年3月深圳國際工作環境設計應用展上,我們有幸訪談了AECOM室內設計副總監Daniel Prado。希望通過他國際化與多元化的視角與我們聊一下他對辦公發展的看法。
Daniel Prado注冊建筑師葡萄牙Ordem dos Arquitectos(建筑師協會)
AECOM 亞太區室內設計副總監 “今天,工作被定義為一種精神(spirit )狀態,而不是一個工作場所的時代!
緊張與忙碌,讓我們從Daniel 身上看到了國際設計事務所里設計師的現實工作狀態,保持隨時隨地開工。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工作的精神與飽滿熱情。當下決定不使用準備好的訪談提綱,順應AECOM宣傳材料里提到的“今天,工作被定義為一種精神(spirit )狀態,而不是一個工作場所的時代!彼,第一個問題是請Daniel告訴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Daniel Prado:我們認為辦公空間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精神狀態,現在的工作更多是需要創意和靈感,而越來越多人的價值也體現在創新能力。創造力不僅僅是做事,雖然做事也非常重要,但如何讓工作創造價值,如何為人創造價值,如何開展更有意義的活動變得更加重要,而這往往需要更有創造力的開展工作。如今,我們不需要一個人每周40小時都待在辦公室。今天的工作已經不再只是關乎物理辦公場所,把工作當作一種精神,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保持工作狀態。所以我們會更強調以人為本,人在工作狀態下的生理性的或心理上的舒適度對我們來說可能更重要。
FW:企業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可以實現工作是一種精神狀態?
Daniel Pado:我們首先要了解公司目前處在什么階段,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公司文化。如果公司文化趨于保守和謹慎,那他改變的時間會比較長。因為改變會有風險,如果公司文化更偏向嘗新和學習,那他們的速度會比較快。尤其在去年疫情期間,很多學習型的公司轉變和適應就很快。對新的辦公軟件和辦公方式都能很快接受,而相對保守謹慎型的公司面對的挑戰就要大的多。這也是我們希望做的,去幫助企業認識他們自己目前的情況和狀態。另外,企業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去看未來,我們的辦公室不僅僅是為了目前這一階段,而是一個為了未來5年,10年的規劃。
FW:那么您最喜歡做什么類型的項目?
Daniel Prado:我希望做一些能與客戶共同創造(Co-creation)的事情,希望聽到不同的聲音和需求,不管是工作場所、醫療、零售還是公共空間。我們希望在設計階段,無論是跟業主還是承包商,以及各類供應商,共同交流,去了解問題,了解他們不同的聲音和反饋,做一個不一樣的印象深刻的這么一個項目。理解什么是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反復對話,共同創造。
這里不僅僅是我們告訴客戶你必須這么做或者客戶告訴我們必須這么做。而是讓我們聚在一起,去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東西,不僅僅是要求。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每個人都很在乎。其實我們追求的是共同達成目標,去照顧每個人的感受和想法。
FW:在這些項目里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
Daniel Prado:去平衡預算,時間和完成質量三者之間的關系。因為又快又便宜,大家就會覺得完成的質量不會很好。其中應該是時間上的困難會更大一些,這也是基于我們特有的中國速度。我們接到的項目時間上都是蠻緊張的,前幾年在室內方面的預算,還比較緊張的,不過近幾年以及好了很多。
另外就是完成度,我們雖然是作為一個國外的企業,但是是有施工圖資質的,我們公司每一位員工都有現場施工經驗,我們非常在意最后的完成度,到后面會有一個設計師去跟進現場,去服務整個過程,保證所有的設計都能落地。
FW:以您多元化的背景,對比歐美,他怎么看中國辦公環境發展?
Daniel Prado:新冠疫情發生后,中國的恢復速度非?,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講并沒有受到疫情太大的影響,對于歐美國家來講受疫情的影響就比較大,他們沒辦法正常去公司上班,而是傾向于遠程居家辦公。而未來的辦公發展方向可能也是辦公室和遠程相結合的方式,所以這對歐美企業的辦公模式改變是個契機。但是對中國來說,我們恢復地非?,企業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去改變他們的辦公方式,從這個角度去看,疫情對中國企業來說改變辦公方式,就變的沒有那么迫切。
當然,這個答案也并非絕對,很多人在疫情期間已經發現,我們可以遠程辦公,工作的完成情況也很好,而且也能很好的照顧家人,還節約了通勤的時間,平衡了工作和生活。我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大多數人希望能有一定程度的彈性工作,所以對公司來說,實現時間上的自由度會更好的留住人才。
FW:您在剛才的演講中提到了Purpose driven(意圖驅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Daniel Prado:在我們談到意圖的時候,我們往往有兩件事要談。第一就是尋證設計,也就是我們如何設計的過程。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為什么這么做,該怎么去設計。這時很多人會需要去看數據,但對于人性化,功能性,企業生產力,數據可能無法給我們量化。我們會更關注實際的原因,可能我說hybird 會更好,但是它未必適用于所有公司。我們會基于尋證設計去調研,策略研究,用戶調研,我們現在如何辦公,該怎樣去優化。我們會據此給出針對這些需求的個性化定制建議,最終業主來做選擇。
所以我們在做任何項目的時候,都是一個個性化的定制。設計公司有很多,不可能說一個企業拿最終的設計效果圖來評價他們是否好用,還是要以功能優先,所以我們一開始會強調這個幫助因策略分析的這個重要性,因為我們要告訴他們真正的需求,才能為他們個性化的去定制一個適合他們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這樣才能為他們公司去創造效益。對于好看與否,其實取決于每一個人的審美,有時很難確定美學在這方面有多重要。
第二是有目的的空間是不同的,他會告訴我們為什么空間是這樣做的,這可能獲得更多收益。在我看來,目的背后更多的是與個人有關,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我們想讓人們對工作有滿足感,有參與感。我們想要人們增加創造力、增加協作、增加社區意識,所有這些都是目的。這些目的就是我們想要為空間創造的價值。
FW: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圖,我們該如何平衡?
Daniel Prado:我認為我們必須再一次審視文化。文化是什么?價值是什么?定義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如果沒有定義它,就會導致很多內部的誤解。很多時候企業領導者認為他們的愿景是這樣的,然而他們的員工們認為并非如此。從公司的角度來說愿景能形成一致非常重要。他們的使命是什么,他們的價值觀是什么,他們的文化是什么,這些從根本上定義了他們是誰,然后在這個組織中傳遞,這樣每個人都找到了相同的方向。
所以,回到我們前面說的該如何理解這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我們在做策略分析的早期會做管理層的調研,你會發現,可能不同的管理層對自己公司未來發展是有不同理解。我們的建議是,首先作為企業他們要統一方向,或者我們可以協助他們去梳理一個更明確的方向。其次是對公司企業文化以及價值觀的理解,如果員工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價值觀相契合,那么對企業來說,它的未來的發展都是比較有利的。如果存在分歧,還是要從管理層面或者是員工層面去做一些調整。